很多人的偶像是李白。有诗赞道:“李白饮酒诗百首,宿长安城酒楼。”
而李白的偶像就是谢安。
谢安,又名安石,李白曾大胆写道:“以东山谢安石,可与胡莎谈笑风生。”只要你用了隐居东山的谢安石,一定会在说说笑笑中为你扫除胡煞!
李白常常将自己比作谢安,以表达自己的志向。
谢安是东晋著名人物,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。后人称“江左最受宠的宰相是谢安儿”。年轻时洒脱任性,隐居东山。他四十岁出仕,维护了国家的稳定,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,为东晋王朝的延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。常用的成语“上山归来”就是指谢安。
作为谢安的“迷弟”,李白三访东山,探幽处,思贤人。杜甫也曾赋诗称赞。历代有400多位诗人曾到东山游览、吟咏,使东山成为一个至今仍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。
那么谢安是如何东山再起的呢?东山指的是哪座山?
“朱雀桥边野草繁花,乌衣巷口夕阳西下,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
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《乌衣巷》,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:
东晋建都建康(今南京)有一条秦淮河;
秦淮河畔,有一座朱雀桥;
离朱雀桥不远,有一条街,名叫乌衣巷;
乌衣巷里,世代居住着一些显赫家族,其中最显赫的就是王家和谢家。
谢氏是东晋颇有影响力的大家族,是从谢安的祖父谢恒发展而来的。谢衡因精通儒学,学识广博,受到晋武帝的赏识。清等职。谢恒有两个儿子谢坤和谢佩(póu),他们也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官员职务。
谢佩是谢安的父亲。谢沛娶了五个妻子,生了六个儿子,分别是谢毅、谢植、谢安、谢琬、谢石、谢铁。东晋建立三年后,谢安出生于江南。他是谢佩的第三个儿子。
谢安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僚家庭,继承了长辈的强大基因。他聪明又英俊。 4岁时,被赞为“封神修车”。长大后,他成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人,就是书法家王献之。对他的评价:“侠义”。 “鸡无拘无束”一词由此而来,最早用来形容谢安。
谢安成为东晋的“国民偶像”。他拥有很多粉丝,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模仿。
谢安有一个同乡,在广东做官。后来他被解雇了,不得不收拾行李回家。路过京城建康(今南京)时,去拜访好友谢安。
谢安问他:“你回家的钱够吗?
老乡道:“没关系,我还有五万蒲扇,我准备卖掉,赚点路费。”
谢安见他快要吃土了,就借了一把蒲扇,整天把玩着。结果,人们看到后,纷纷争相购买,纷纷模仿。香蒲扇成为热销商品!
谢安不但相貌英俊,而且能言善辩。他很擅长谈话。十八、十九岁的时候,他去拜访著名学者王蒙。两人虽然年龄相差二十多岁,但是聊得非常好。王猛夸他“给客人打饭,是为了逼别人”,说明这小子的口才真不错!
由于其显赫的家世和名望,谢安长大后,被官府征召为官。
谢安二十岁时,朝廷首次征召谢安入司徒府,任命他为侍郎,负责府内书信文书。这对谢安来说是小菜一碟,但谢安却以为他有病。我找借口拒绝了。
司徒府刚建立的时候,除了他的助手朱郎之外,他也很快就辞职了。 ——《晋书·谢安传》
扬州刺史于冰很欣赏谢安的名声,多次邀请他。于冰是皇室成员。谢安不好意思再拒绝,只好勉强接受了邀请。然而仅仅一个多月后,他就辞职回家了。
扬州刺史于冰认为安氏名声很大,决心杀掉他。他厌倦了去各郡县压他,只好前去召见。一个多月后,他回到家。 ——《晋书·谢安传》
谢安二十七岁时,民政尚书范王推荐他为民政尚书。郎是民政部长以下权力最大的官职。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职位,但谢安不为所动,写了一封信。拒绝。
吏部侍郎范王居安,被任命为吏部尚书,安以书疏之。 ——《晋书·谢安传》
因此,谢安有很多出仕的机会,但他一直不想这么做。这引起了很多朝廷大臣的不满。他们纷纷上书法庭,表示像谢安这样叛逆不肯为国家做贡献的人,不应受到终身不聘用的处罚。
召见大臣,却多年不来。被判终身监禁,后流居池东。 ——《晋书·谢安传》
不过,谢安听后不以为然,“路如青天,我一人无法到达。”做官的大门向他敞开,但谢安却似乎不愿意做官。他更喜欢悠闲的生活,追求精神上的追求。自由的。
那时的谢安年轻气盛,家境富裕。他不愿背负文书的重担,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沉迷于山水之中。
谢安选择在此建屋隐居于美丽的会稽东山(今浙江绍兴上虞上浦,曹娥江东岸)。
这座房子的前面是茂密的绿草,后面是群山。不远处有两座亭子,一曰“白云”,一曰“明月”。这些地方已经不复存在了。谢安在东山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时光,这也是他青春最美好的时期。
谢安写了一首诗《与王胡之诗》,描述他在东山的日常生活:
早晨,阳光灿烂,群山在歌唱;
晚上,我在树林里玩耍,进屋弹竖琴。
五弦清朗激昂,南风徐徐吹;
醇酒解忧愁,温柔言涤心。
每天早晨,我都会沐浴着温暖的阳光,在山林间唱歌吹口哨;晚上,我赏明月,回屋弹古琴。琴声清亮动听,微风吹拂衣裳,品一杯酒,感受微妙的奥秘。如此安逸的生活,他自然不想离开东山这片福地。
在谢安的一生中,四十岁之前的隐居时期是非常幸福、无忧无虑的生活。
在那段隐居期间,谢安广交天下名士,云游东方名胜,游历各地,饮酒作诗,以取乐。他的朋友圈里都是大人物。
当时,大书法家王羲之正在会稽(今绍兴)工作,离谢安隐居的地方很近。两人以船为车,以吉格为马。他们来了又走,成了亲密的朋友。后来,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也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芝。
金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3月3日,王羲之邀请谢安、孙绰、孙同、郅敦等41人齐聚兰亭。 。于是,王羲之将这些诗集结成册,共37首诗,名为《兰亭集》。
谢安还因醉酒写了两首诗,一首四字:
一喜先生怀春踏青。七子坚持自己的话,表达了对临丘的自豪。这里有山有林,原境辽阔。云雾悬空,凝泉散去。
在全场的欢呼声中,谢安又贡献了一首五字歌:
为了和你一起过节,我会穿同样的衣服。云层薄薄的,阳光明媚,微风徐徐。陶丹府酒香四溢,仿佛置身唐朝。万树迷茫,安福珏、彭尚悲伤。
谢安被这山水美景所陶醉。安静、无忧无虑、自由自在,没有政坛的疲惫。
谢安虽隐居东山,不在世上,但世间却总有关于他的传说。那些士大夫常说:“如果谢安石不出来,天下人民怎么办?”如果谢安不出山,天下人怎么办?
他的妻子刘夫人看到家里的其他成员,比如她的哥哥谢尚、谢毅,甚至她的四哥谢琬,都已经身居高位。只有谢安还在玩。她曾对谢安说:“老公,你觉得我们不应该像他们一样吗?”
谢安捂着鼻子回答:“恐怕是难免了。”
安氏夫人见家富贵,安氏孤身隐退,便说道:“我夫君何尝不是如此呢?”万被废后,安开始有做官的野心。他已经四十多岁了。 ——《晋书·谢安传》
他虽隐居东山,但对时事并不冷漠。也许他只是评估了形势,知道离开这座山是不可避免的。
不管怎样,谢安终于出来了。
隐居东山十几年,朝廷发生了许多变化。家中两兄弟谢商、谢宜相继病逝。四弟谢琬也因北伐决策错误而被罢官。他战败,不久就病死了。
此时的谢家在政治舞台上几乎没有任何力量支持他们。谢安为了家庭,决定踏入仕途。由于谢安此前一直隐居东山,人们称谢安的出仕经历为“东山再起”。
对于谢安的经历,李白写了一首诗:
“谢谢东山先生,三十年来,他自豪地将他的妓女带出了世间。当你看到我金陵子时,我就像一个阳台上的人。”
升平四年(公元360),谢安终于从军中出来了。此时,他已经四十多岁了。征西的猛将桓温非常欣赏他,邀请他担任统帅。安接受了邀请。
虽然桓温很尊重谢安,对他也很好,但是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,谢安发现桓温一直野心勃勃,有篡位的意图。谢安打算想办法除掉他。大约出山后第三年,即公元362年,谢琬病逝。他以参加葬礼的名义离开了桓温,再也没有回来。
文当北征时,将百病而死,安上书请求归来。 ——《晋书·谢安传》
后来,谢安被朝廷重新任命为吴兴太守。他在吴兴有相当大的政绩,受到当地的赞誉。不久,他被调往京师,历任尚书、礼部侍郎等职,成为皇帝司马懿身边的近臣。
找到并消灭吴兴太守。他当官的时候,当时没有什么名声,但是他走后却被别人记住了。不一会儿,就被征召拜大臣,迁吏部尚书、中侍军。
此时,朝堂上,大司马桓温已经掌权,而曾经是桓温部下的谢安,如今却成了政敌。
太和四年(370年),桓温北伐失败,损失惨重。他担心自己在朝廷的威信会受到损害。这时,他的一名幕僚,名叫奚超。太和六年(372年),桓温率兵进京,废帝司马懿,立司马昱为皇帝,是为建文帝。
建文帝就像是桓温的傀儡。几个月后,建文帝病重,打算将权力交给桓温。
庆幸的是,朝堂上还有两个懂事的人——谢安和王叹之。在他们的极力劝说下,建文帝放弃了将禅位让给桓温的想法,将皇位传给了10岁的司马曜,是为孝武帝。
远在荆州的桓温得知谢、王毁了他的善行,十分愤怒。他率部回京建康,在新亭(今南京菊花台)扎营,召见谢安、王叹之。
正如歌曲《菊花台》中所唱:“谁的祖国?马蹄声疯狂,我穿着的军装呼啸而沧桑。”
当时的南京菊花台也被危险和紧张所包围。
桓温大怒,将谢安、王叹之召至新亭。这次旅行注定是不走运的。王叹之很害怕,问谢安要不要去。
谢安毫不犹豫地回答:
“金佐的生存就靠这个团体了!”
东晋的生死存亡就取决于此行!
当他们到达新楼阁的时候,他们已经被刀兵和斧兵包围了。王叹之满头大汗,连手里的笏板(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持的弯板)都被打翻了。
谭见他热乎乎的,感觉自己的衣服都沾满了汗水,便倒握着他的手。 ——《晋书·谢安传》
谢安毫无畏惧地上前,口中念叨着《洛下书生咏》,然后问桓温:“安听说诸侯有自己的原则,守护邻里,明公为何要躲在别人后面呢?”也就是说,明公怎么可以这样呢?面对强大的敌人,帐篷后面的刀兵和斧兵躲在哪里?
桓温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:“我怕出事,所以不得不这么做。”所以他只能让这些士兵撤退。谢安巧妙化解了这场危机,他在朝堂上的名气无疑大增。
安平静地在席前坐下,对文说:“安听说诸侯各有原则,都守护着邻里,明朝何必躲在别人后面呢?”文笑道:“我得说实话。”然后笑容转向了太阳。 。
新亭会后,桓温愈发觉得自己没用。不久,他就患了重病。这时,他请求法庭给他九罐。所谓“九锡”,就是指九种礼器。因为九是最大的数字,也成为了皇帝能够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。古代权贵在篡位之前,往往会要求加九罐。
“九锡,一曰车马,二曰衣,三曰乐郡,四曰诸户,五曰那比,六曰百兵,七曰斧,斧子,第八个叫弓箭,第九个叫第鬯。《后汉书》
桓温三次北伐,立下不少功绩,迫使朝廷赐予他九罐。在这种情况下,谢安无法拒绝,只好请官员袁洪起草一份册封九熙的圣旨。
袁洪写完后,拿给谢安看。谢安不满意,又送了回去。袁洪很是疑惑。他自认为文笔极好,写完后也没有修改过任何公文,于是向仆人(王局长的侄子)开枪向王彪志请教,这才恍然大悟,谢安是在拖延时间。袁弘历时九个月反复修改,直至桓温病逝,赐九溪之事才作废。
热病严重时,他讽刺朝廷,加九罐,使袁洪有草。按间常变,故十日。他将温情死去,席铭上床睡觉。
桓温死后,谢安实际上执掌朝政。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,另一大家族桓氏的桓冲主动任命桓冲为中军将军兼扬州、豫州刺史。其中,扬州刺史是极其重要的官职,也是进京的门户。
undefined这一战,是谢家永远的骄傲,也让谢家走向了巅峰。战后,谢安、谢石、谢玄、谢焱均升任官职。谢安进被封为庐陵郡公,他也因此名声大噪,创造了东山再起的传奇,载入史册。
《晋书·谢安传》写道:“他隐居会稽东山,四十多岁才回来,做了桓温的司马,又迁任中书、司徒等要职,晋朝倚重于此。”化危机为和平”。
李白写道:“三江北乱,四海南如永嘉。而我以东山谢安石,谈笑为王安抚胡煞。”
诗人杜甫有诗云:“西有无数将军成功,东有宰相”。
回归,故名!
1600多年来,光阴似箭。东山还在,夕阳红了几度。
谢安一生,隐居为官长达二十多年。隐居时,他潇洒潇洒,是一位名将。为官时挺身而出,是一位有成就的宰相。他不仅追求精神自由,还实现了人生理想,履行了社会责任。难怪李白将谢安视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和人生目标。现代历史学家张顺晖也盛赞谢安是“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气度、有勇气的伟大政治家”。
,